在 AI 搜尋與 SGE(Search Generative Experience)成為常態的今天,搜尋結果不再只是連結清單,而是「會說話的摘要」。很多創作者以為這是威脅:如果 AI 都先把答案講完,還會有人點進來嗎? 我們在專案裡看到的現實是另一種:當你的內容被 AI 視為可靠來源,你反而能以更高的效率觸達對的人。要做到這件事,關鍵不是更懂演算法,而是更懂「溝通」。
我們把它說得更白話:SEO 在 2025 年不是堆技術參數的工程,而是把你的價值變成清晰訊號的過程。當你能讓人與機器都「一眼理解」——你是誰、幫誰、在什麼情境下解決什麼問題——搜尋就會把你自然地送到對的人面前。排名,是結果;被理解,才是理由。
從「門牌」開始:一句話定位,讓 AI 知道你在哪條街
我們會先幫創作者寫一句定位句:「我(們)是[身份/領域],幫[某族群]在[情境]解決[具體問題]。」 它像門牌,決定 AI 要把你貼在哪張地圖、配對給哪個客群。在實作上,我們把這句話同步放在首頁主導語、主題總覽頁、關於我、以及每篇文章開頭的作者卡旁,讓人與機器始終讀到一致的自我描述。
為什麼一句話這麼重要?因為 SGE 的第一步是「來源辨識」。它必須先確定你是否對這個主題有穩定發聲與可驗證的證據;清楚的定位句是最簡單的「自我標籤」。越具體,越能減少誤配。例如「幫 25–35 歲上班族用表格管理現金流」比「分享理財心得」更容易被認出與記住。
讓內容長成地圖:聚焦 5–8 個能講透的主題
分散,是內容最大的成本。SGE 在生成答案時偏好「主題權威」——也就是你是否在同一領域長期建立、有深度的內容。與其四處點火,不如把火堆在 5~8 個你能講透的主題上。我們習慣把它做成主題總覽(Hub),下接各篇子文(Spoke),再讓子文彼此互鏈,形成可漫遊的知識網。
自媒體可用的主題骨架
- 入門懶人包:把名詞翻譯成人話,附三步檢查點。
- 比較與選擇:A vs B,在不同情境下誰更合適(價格/時間/風險)。
- 清單與 SOP:3–6 個動詞開頭的行動,附範例與常見錯誤。
- 案例拆解:背景→做法→結果→限制;用數據與前後對比。
- 工具與模板:可下載的表格與檢查單,換取名單。
- 地雷與不適合:何時不建議做、可能失敗的原因與替代路線。
這種結構的好處是雙向的:讀者沿著你的路徑能一路走下去;SGE 也能抓到「主題深度」的訊號。當你有了地圖,更新舊文、補 FAQ、連回關聯素材,全部都有座標可循。
寫給人,也寫給會「摘重點」的 AI:可被摘要的敘事
SGE 的本質是「把讀者的意圖,和可引用的內容片段」做快速配對。因此,內容要能被精準切片。實務上,我們建議每篇文章用「情境 → 可行方案 → 證據/限制 → 下一步」的敘事節奏:先讓讀者看到自己,再給路線、用數據兜住,最後給一個不打擾的 CTA。這種格式對人好讀,也對 AI 友善。
此外,我們偏好用「問句」當 H3:像是「怎麼開始?」「誰不適合?」「失敗時要怎麼調整?」問句會自然對齊讀者輸入的語意,讓你的段落更容易被 SGE 抽取與引用。寫法要白話、不裝腔;當你用人話說重點,AI 更容易懂你的話。
好看很重要,但「被理解」更重要:版型是語氣,結構是邏輯
我們見過很多漂亮的網頁,卻留不住人。不是不夠美,而是沒有語意的骨架。標題層級、段落節奏、案例呈現與限制說明,這些才是讓內容被摘要、被引用的關鍵。你可以把頁面想成舞台:標題是燈光,段落是走位,案例與數據是道具。燈打對了、走位清楚、道具可信,演出就完整。
| 面向 | 只有視覺 | 能被理解的推薦做法 |
|---|---|---|
| 標題層級 | 大小隨意 | H1=主題;H2=章節;H3=問句/步驟;利於切片 |
| 段落節奏 | 文字牆 | 120–180 字一段;每屏至少一個清單/卡片 |
| 證據呈現 | 口號式 | 案例卡+前後對比+時間範圍+來源註記 |
| 主題深度 | 孤島頁 | Hub–Spoke 互鏈;關聯文彼此導流 |
| 限制說明 | 避免談 | 明列不適合情境;反而增加信任與引用率 |
AI 會先講答案,那創作者還有空間嗎?——有,但條件變了
SGE 的摘要確實會「先說一遍」,但它仍需要可信的來源與可驗證的細節。你的任務不是和 AI 搶第一句話,而是成為它「願意引用」的來源。這意味著:你的內容必須提供 脈絡、選擇與限制,不是只有結論。只給結論,AI 就能自己總結;給得更完整,它才需要你。
我們在多個案例中觀察到:當文章段落明確寫出「何時不建議」「哪三種情境要分別怎麼選」「如果失敗的調整方式」,你的段落被 SGE 切片的機率就會上升;而且在摘要旁的「原文連結」更常被點擊。因為讀者會意識到:想把這件事做對,還是得看原文。
把信任放到畫面上:E-E-A-T 是設計,而不是段落
E-E-A-T(經驗、專業、權威、信任)不是附錄,而是畫面的一部分。實作上,我們建議:
- 作者與審稿資訊:誰撰稿、誰審稿、最後更新日期、這次更新了什麼。
- 案例卡:背景→行動→結果;加上時間範圍與指標,避免「單點成功學」。
- 限制與風險:明確寫「不適合誰」,避免過度承諾;讀者會感謝你的誠實。
- 外部憑證:媒體報導、標準文件、學術或官方來源;讓 AI 有可驗證的鍊結。
當你把責任鏈與證據系統化放進頁面,SGE 比較容易把你列為「穩定來源」。對讀者而言,這也是「值得追蹤的人」。
穩定的體驗,是最溫柔的說服:把基線做到 80 分
速度與穩定,決定第一印象。圖片請用 WebP/AVIF,務必預留寬高避免 CLS;字體用系統或可變字體,font-display:swap 讓內容先顯示;按鈕要可聚焦、對比要足夠。這些不是「炫技」,而是尊重使用者注意力的方式。對 SGE 而言,這些也都是可靠性的訊號。
快速檢查清單(夠用就好)
- 核心指標:LCP ≤ 2.5s、INP ≤ 200ms、CLS ≤ 0.1。
- 圖片策略:srcset + sizes;縮圖先上,避免大圖阻塞。
- 語意標籤:article/section/h2/h3合理使用;FAQ 可加結構化資料。
- 可存取性:替代文字、可鍵盤操作、聚焦樣式明顯。
一篇長文,六種觸達:把內容「改裝」,而不是「複製」
SGE 時代的流量,來自「多入口同路徑」。長文是樹幹,YouTube 長片、短影音、IG 旋轉木馬、Podcast、Email 是枝葉。重點是每一枝都指回樹幹,讓新受眾知道去哪裡看全貌;同時把社群上的問句回填到長文 FAQ,持續讓內容變厚。
| 型式 | 素材 | 建議行動 |
|---|---|---|
| Blog 長文 | 情境→方案→證據/限制→下一步 | 收錄 Hub,互鏈關聯子文;每季更新 FAQ |
| YouTube 長片 | 開場勾子+三個重點+Q&A | 置頂留言放長文連結;卡片提示「看全文」 |
| Reels/Shorts | 一個強對比或常見錯誤 | 描述加「完整版」連結;補限制提醒 |
| IG 旋轉木馬 | 清單/步驟拆成 6–8 張卡 | 最後一張放 CTA,蒐集常見問句 |
| Podcast | 延伸討論限制與反例 | Show notes 連回長文與下載資源 |
| 重點摘要+下載 | 形成名單養成節奏;三封內給真正可用資源 |
內容不是終點:名單讓關係持續,商品讓價值流動
在 SGE 時代,讀者常先看摘要再決定要不要深入,因此「下一步」更要溫和、清楚。把可下載的模板、清單或迷你課放在導讀後、正文中段、結語前;語氣像邀請,而不是催促。當價值先到,轉化自然發生。
商品階梯(對齊主題骨架)
- 低單價:模板/講座——解決「如何開始」的焦慮。
- 中單價:線上課/社團——解決「如何持續做對」的需求。
- 高單價:顧問/1 對 1/工作坊——解決「個別化問題」。
每一階都要回扣到你的主題支柱,避免「商品很熱鬧、品牌很分散」。一致的路線,才有可持續的信任。
別只看排名:用「理解度 × 轉化」評估內容好不好
排名會波動、流量會起伏,但理解與信任是可累積的。把關鍵指標換成更貼近人性的訊號:帶來流量的完整問句數、≥60 秒的有效閱讀、Hub→子文的導流、CTA 的點擊與名單加入率、內容參與營收(首次觸點/助攻)。這些才會指引你該更新哪段文字、補哪則 FAQ、做哪支短片。
事件追蹤命名建議
- scroll_50、scroll_90:觀察是否讀到重點段落。
- cta_click:導讀、文中、結語前三處 CTA 的點擊率。
- hub_to_spoke:主題總覽導向子文的導流情況。
觀察 2~4 週,擬定「微更新計畫」:補一段說明、換一張對比圖、把限制寫清楚,或把常見問句升格成新段落。AI 時代的優化不是追逐,而是回應。
2025 關鍵:SGE 三個變化,創作者對應三個策略
變化 1|答案更前置:使用者先看到摘要才決定點擊
對策:把段落寫成「可被引用的最小單位」。每個 H3 下 120–180 字說清楚一個情境與一個選項,附一句限制提醒。摘要講完結論,讀者仍需要你的脈絡與細節。
變化 2|語意比字面更重要:AI 會理解同義與上下文
對策:不要堆疊同義詞;改用「語意群」建 Hub:入門、比較、地雷、工具、案例。內鏈像引導員,用自然語句帶路,而非硬塞關鍵字。
變化 3|可信來源優先:E-E-A-T 信號被放大
對策:把責任鏈與證據做成模組化:作者欄、更新紀錄、案例卡、來源註記。每篇都一致呈現,讓 AI 不必猜測你的可靠度。
常見問題:創作者最在意的三件事
Q1:AI 都會摘要了,還要寫長文嗎?
要,但寫法要改。長文不是堆字,而是裝載脈絡與選擇。把段落寫成可被引用的切片;把限制與情境說清楚;把 FAQ 回填。當 AI 摘不完你的價值,讀者自然會點進來。
Q2:技術很難怎麼辦?
先把「語意與結構」做好,再處理圖片與字體。只要 LCP/INP/CLS 在合理區間、圖片與字體策略正確,你已經贏過很多同業。技術是護欄,不是主角。
Q3:要花多少時間才看得到效果?
把目標從「排名」換成「理解度 × 轉化」。當問句數增加、有效閱讀提高、內鏈導流順暢、名單加入率提升,你就在正確道路上。排名會是副作用,而不是終點。
結語:排名是結果,不是目標
AI 搜尋把「好內容」的定義拉回原點:看得懂、講人話、能驗證、願意負責。自媒體最珍貴的不是一次爆紅,而是反覆被記起來——因為你說得清楚、做得踏實。當你用定位建立座標、用主題搭起地圖、用可被摘要的敘事交付價值、用證據與限制養成信任、用穩定體驗托住注意力、用改裝矩陣擴散觸達、再用理解度與轉化校準方向;搜尋會把你帶到對的人面前。這不叫投機,這叫品牌。

